当前位置:

【人民日报】枝江人强推的这道菜,成了非遗!

日期: 2025-02-10 16:37来源:枝江市人民政府
访问次数: 字号: [ ]
 

腐乳

一到冬天就让人心心念念的佐餐小菜

它独特且霸道的味道

是无数枝江人的童年回忆

从黄豆到腐乳需要多长时间?你若是比较熟悉腐乳的制作流程,那么你会知道答案:20天左右。而对于枝江市罗大姐豆腐乳的“掌柜”罗维群来说,答案却是一生。从萦绕在童年记忆里,混合着米饭香的独属于妈妈的“独门绝技”,到长大后传承在自己手中,被往来顾客称赞的“精巧技艺”,罗维群从未停止过追寻那抹独特的枝江味道。

“时间”发酵 品质保障

细微的阳光洒下,唤醒了冬天的清晨。推开罗大姐豆腐乳作坊的门,发酵的腐乳和各种香辛料混在一起,形成了一股独特且霸道的味道,侵占了整个鼻腔。在这里,人称“罗大姐”的罗维群和两个帮手正在进行腐乳制作的最后一步——滚味。

“不能全部放到调味料里颠簸混合,必须一块一块滚。我们发酵出的腐乳很软烂,颠簸后就碎成渣了。”罗维群解释时手中不停,小心地夹起一块块腐乳放入调味料里,拨弄、翻滚……不一会儿,滚好味的腐乳便被整齐地码入坛中,等待二次发酵。

腐乳的制作时间是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2月初,这个时段的温度、湿度都很适宜。每年我们只做3000斤黄豆,从豆子到腐乳成品,一批大约需要20天,一个冬天,也只能做出4批,多了,就无法保证品质。”罗维群说。

手工制作 描绘匠心

打豆腐,发酵,滚味,装坛……这道以时间为催化剂的美食,在外行人看来,制作过程并不繁琐,但罗维群却觉得它是复杂的,“要想味道好,每一步都必须认真对待,一个步骤出错,味道就变了。”

制作腐乳的第一步,是打豆腐。传统的柴火豆腐更扎实,还能吃出“锅”味儿,这也是“罗大姐豆腐乳”的第一层味。“石膏水和豆腐在一瞬间就能发生反应,因此冲浆的时候动作要快。豆腐也要压得干一点,市面上的豆腐水分都太足了。”罗维群说。

洁白扎实的豆腐在切块风干后,被整齐地摆在稻草编织的席子上,这便是“罗大姐豆腐乳”的第二层味儿——随着时间的推移,豆腐在发酵的同时,会吸收稻草的清香,而稻草中特有的微生物群,也会帮助豆腐发酵。

腐乳是“天气严选”的食物,是独属于冬天的味道,但准备工作,却是从夏秋开始。每年7月后,辣椒、花椒、黄豆等作物陆续成熟,罗维群便开始着手收购原材料。辣椒手工去籽、掐青头,用毛巾擦干净灰尘;花椒挑拣出梗,放到半阳处晾干后筛出籽……这些香料,便是“罗大姐豆腐乳”的第三层味儿。“手工挑拣材料比机器慢很多,但更仔细,整理出的原材料更干净,味道更纯正。”虽然整理工作很繁琐,但藏在食物里的小巧思被顾客发现时,罗维群却一扫疲惫,乐得合不拢嘴,“花椒如果用机器磨制,机器散发的热度会使其香味挥发掉一部分,而手工磨制的花椒面更香、更麻,很多顾客都能吃出这点不一样。”

延续味道 传承文化

每年冬天,都会有大批老顾客为了这道独特的风味,驱车几小时前来购买。少的买上1坛,自家吃一个冬天;多的带上十几坛,回去送亲朋好友……趁着罗大姐的女儿罗均敏打包的空隙,老顾客打趣,“小敏,十几年以后,我们能不能吃到这口正宗的‘枝江豆腐乳’,还是得看你!”

罗均敏原本在北京工作,2023年回到枝江,开始帮助母亲管理工坊。“初接手时,只觉得它是一种商品,而现在,我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”罗均敏说,往来顾客喜欢的不仅是枝江“冬天的味道”,更是传承至今的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“传统小吃文化”。从黄豆到豆腐乳,以时间为催化剂,除了日常调料,不添加其他防腐材料,就能将这股味道保存一年甚至多年,老祖宗的智慧,至今仍让人惊叹。

当谈到是否会有扩张工坊的想法时,罗均敏显然没那么有“野心”,“在保障品质的基础上,按照我们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,我觉得才是正确做法。”

2024年,《罗大姐豆腐乳制作技艺》入选枝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这一枝江传统味道也走到台前,被更多人知晓。而这对罗均敏来说,只是罗大姐豆腐乳走出枝江的一小步。通过政府搭台,罗均敏对罗大姐豆腐乳的发展信心十足,“未来,枝江的味道将会走到更多人的餐桌上。”

分享至: